近年来,崆峒区人民检察院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探索“过滤分流、参与保障、规范监督”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有效降低审前羁押率。
1.办案源头上降低审前羁押率
一是提前介入办。与平凉市公安局崆峒分局联合成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刑事案件立案后立即通报办公室,检察官提前介入,从源头规范侦查行为、提高取证质量、引导侦查取证。二是专案分流办。对毒品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等案件划分部门,指定专人专班办理,通过与公安机关协作配合,提高办案质效,凝聚共识降低审前羁押率。三是类案集中办。对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类案件,实现案件一周内快速办结。
2.在审查过程中降低审前羁押率
一是集中研判避免构罪即捕。通过检察官联席会议、部门会议对案件情况进行集中研判,综合评估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避免构罪即捕。二是预赔偿制度破解不捕梗阻。针对部分交通肇事案件中未及时和解致适用逮捕较高、捕后赔偿困难等问题,明确规定对赔偿数额暂未达成一致,但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有赔偿意愿、按要求缴纳和解预赔偿金且不具有社会危险性,可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大幅提高该类案件不捕率,保障被害人经济利益。三是认罪认罚从宽缩短案件流转周期。提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以简化认罪认罚案件办理程序,缩短案件流转周期。
3.在共同参与下降低审前羁押率
一是做好捕后定期审查。对批捕阶段未能全面搜集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证明材料、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案件,做出逮捕决定后加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定期对案件跟踪回访。发现“社会危险性”情形消失的,依法提出审查意见或释放、变更的建议,防止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流于形式。二是做好刑事和解引导。在轻罪案件办理中,围绕证据事实、法律政策认真开展释法说理工作,促成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自愿达成谅解协议,并及时变更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例如在办理邓某某职务侵占案件过程中,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对该案进行公开听证,依法开展变更强制措施,为民营企业挽回损失金额62万元。三是做好外部监督听证。积极推行值班律师制度,办案中认真听取值班律师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积极作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等参与公开听证,为推行非羁押诉讼创造良好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