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凉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制定并全力推进“公益诉讼守护国有财产安全”亮点工作计划,多措并举、多向发力,积极办理国有财产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截至11月,共立案办理案件12件,向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3份,占全省总数的26%;督促追回资金424.99余万元。
一、突出三个领域,协调推进全覆盖。市院专门印发通知,组织两级院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排查,建立台账清单,依法开展监督,实现了办理国有财产保护领域案件的全覆盖。一是突出征地拆迁和人防费领域。针对中心城区棚改拆迁中抢修抢建、违规领取房屋征收补偿款问题,市院向县级人民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收回补偿款38万余元。对全市欠缴、漏缴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项目进行清查,摸排案件线索17件,市院已立案办理1件,督促全额追回资金320万元。二是突出扶贫惠农领域。针对部分乡镇存在的违规套取农资补贴、粮食直补资金和违规发放马铃薯种子等问题,崆峒、华亭、泾川、庄浪等基层县院向监管单位发出检察建议5份,督促规范使用、精准发放资金和物资。三是突出退耕还林领域。泾川、崇信县院对辖区内侵吞骗取退耕还林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问题向主管行政机关和涉及乡镇分别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收回资金3.7万余元。
二、完善三项制度,紧密协作聚合力。在市院与市监委会签《关于加强公益诉讼工作协作配合的实施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全市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更加紧密协作,完善机制、凝聚合力。市院正在与市监委和自然资源、住建、财政、民政、税务等部门会签建立国有财产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一是完善会商通报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座谈会等形式相互通报信息,研究重大问题和案件。市院与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分别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国土出让金、征迁补偿费、水资源费、税款征收等方面的问题,达成了共识。今年,全市两级院与相关行政机关共召开联席会议、座谈会19次。二是完善线索移送制度。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确定了联络人。相关行政机关在履职中发现损害国有财产问题,在依职权制止和查处的同时,将线索移送检察机关。今年行政机关共向检察机关移送国有财产保护领域问题线索18件。三是完善办案协作制度。探索开展行政机关专业人员担任检察官助理试点工作,借助“外脑”辅助办案,对涉及国有财产审计、评估等专门性问题,相关行政机关在调查取证、鉴定评估等方面为检察机关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崆峒、泾川、崇信三个试点院聘请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市场监管、水务等部门11名专业人员担任检察官助理。
三、坚持三效统一,兼顾各方促共赢。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运用法律智慧和检察智慧推进案件的稳妥处理,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一是提升政治效果。通过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推进行政机关执法和国有资金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泾川县院发出检察建议后,监管单位协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项督查和政策宣传,加大了扶贫惠农补贴资金违法违规行为的排查和处罚力度,实行了村级公示制,做到补贴政策、范围、标准、发放方式、农户、面积、资金的“七公开”。二是提升法律效果。加强诉前检察建议刚性措施的运用,在开展公开听证、公开宣告的同时,及时开展诉前检察建议“回头看”,实现对国家利益的有效保护。崇信县院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后及时跟进监督,追回了被违规领取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挽回了国有财产损失。三是提升社会效果。发挥诉前磋商制度优势,主动延伸监督,在违法主体和监管单位之间搭建桥梁。市院办理的某局怠于履行某国有银行人防费监管职责案,涉及工程项目系该银行与某民企联建公用,双方因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发生矛盾,导致民企不愿按联建合同约定缴纳费用。市院组织监管单位与欠费主体多次协商,化解了矛盾,欠缴资金在1个月内足额到位。
四、落实四项措施,规范办案提质效。一是落实备案审查制度。转发省院通知,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公益诉讼案件报送审批和备案工作,市院对基层院发出的国有财产领域诉前检察建议一律进行备案审查。二是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市院组织各基层院开展了案件质量交叉评查,通报并督促整改国有财产领域诉前检察建议跟进监督不深入、不扎实,整改回复不完全、不彻底的问题,提高办案质量。三是推进能力提升计划。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基层院经验交流,连续两年举办了公益诉讼观摩庭。组织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市院党组研究印发了《关于借鉴天水经验提升全市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水平的意见》。四是开展联合宣传。市院与市上5家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协作,同时主动与市司法局衔接沟通,围绕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保护国有财产安全等方面的措施和成效,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进行联合宣传,并将公益诉讼列入全市“八五”普法规划。